首页 加密货币交易所文章正文

Web3 KOL短剧突围:女性创业者揭秘加密行业生存法则

加密货币交易所 2025年04月24日 13:45 22 author

引言:当加密货币KOL们开始“演戏”

喧嚣背后的焦虑:2025年的Web3生存现状

2025年4月21日,一档名为“加密KOL副业突围战”的Twitter Space直播,与其说是行业精英的经验分享,不如说是对熊市焦虑的一次集体宣泄。三位女性KOL——Amber、钱小鱼和Twinkle平台市场负责人Kiki——在直播中大谈特谈“短剧出圈”的可能性。说实话,我对这种论调持保留态度。在加密寒冬里,各路妖魔鬼怪都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,而“短剧”这个概念,很可能只是被过度包装的营销噱头。Web3的世界,概念炒作永远不嫌多,真正能落地的东西却凤毛麟角。这场直播,与其说是“突围战”,不如说是又一场圈内人自娱自乐的狂欢。图片?免了吧,满屏的营销号截图和P过的美女头像,只会让我更加反感。

三位女性KOL的“入坑”故事:偶然、暴富与信仰

钱小鱼:从“老韭菜”到社群运营的生存之道

钱小鱼的故事听起来像是许多Web3从业者的缩影:2018年入圈,自诩“老韭菜”,看似谦虚,实则暗示自己经历过市场的洗礼。一次偶然的面试机会让她对比特币“产生浓厚兴趣”,这话说得轻描淡写,背后恐怕是对财富密码的敏锐嗅觉。在火币实习的经历让她“快速成长”,“一圈一日,人间一年”?呵呵,恐怕是高强度加班和无休止的社群维护换来的。不过话说回来,能把社群运营做到极致,也算是一种本事。毕竟,在Web3的世界里,谁掌握了社群,谁就掌握了流量,也就掌握了话语权。

Amber:ICO时代的暴富与反思:认知才是真正的护城河

Amber的故事更具戏剧性:2017年赶上ICO的浪潮,持有EOS资产迅速实现七位数资产积累,这简直就是Web3版的“一夜暴富”。但“牛市幻灭后,她也经历了巨大亏损”,这才是故事的重点。她说“Crypto就是认知的竞赛,你只能赚到你认知内的钱”,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细想之下,更像是对自身经历的一种自我安慰。在那个疯狂的年代,有多少人是靠认知赚钱的?恐怕更多的是靠运气和胆量吧。当然,能在亏损后总结出“认知”的重要性,也算是一种进步。

Kiki:从交易者到平台负责人:Web3短剧的野心

Kiki的故事则代表了另一种路径:大学毕业后一头扎入Web3领域,从交易者转型为市场负责人,并始终坚持以内容为引擎推动twinkle娱乐短剧宇宙的发展。说实话,我对“娱乐短剧宇宙”这个概念感到一阵恶寒。Web3已经够乱了,现在还要搞娱乐?这种“不务正业”的行为,真的能推动行业发展吗?还是只是为了吸引眼球、收割韭菜?我对Kiki和她的Twinkle平台持怀疑态度。

性别红利?专业至上?女性KOL的突围路径争议

Amber的“漂亮饭”理论与AI内容工厂

当被问及女性KOL在行业中是否具有“额外红利”时,Amber的回答倒是颇为坦诚:“长得漂亮的确能吃饭”。这话糙理不糙,在这个看脸的时代,颜值就是硬通货。不过,她随后强调自己更依赖专业能力和内容输出,并提出“做Youtuber+Twitter联动”是KOL突围的有效路径,甚至还结合AI技术,运用AIGC批量生成内容与自动热点追踪。这套组合拳听起来很厉害,但细想之下,却充满了对效率的过度追求。AIGC批量生成的内容,真的能保证质量吗?自动热点追踪,真的能抓住用户的痛点吗?我对此表示怀疑。这种“内容工厂”式的生产模式,很可能会导致内容的同质化和低俗化。

钱小鱼的“客服式沟通”:价值变现的另类思路

相比之下,钱小鱼的思路则显得更加接地气。她强调“回应感”的价值,擅长高效回复社群用户的问题,并认为“把自己擅长的、轻松快乐的能力价值化,就能在KOL生态中长期稳定成长”。这种“客服式沟通”听起来很简单,但真正能做到持之以恒的人却不多。毕竟,回复用户的问题需要耐心和细致,而大部分KOL都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更有“价值”的事情上,比如参加各种活动、接受媒体采访等等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钱小鱼的“客服式沟通”或许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,但也反映出Web3行业对于用户服务的忽视。

与骗局共舞:Web3老兵的血泪教训与生存智慧

Amber的被骗史:一部活生生的Web3防诈骗教科书

Amber自曝曾遭遇数次诈骗,从ICO到搬砖套利,从假空投到反撸毛,损失惨重。听起来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Web3防诈骗教科书。不过,我对此持保留态度。一方面,我不相信一个“资深从业者”会如此轻易地被骗,另一方面,我怀疑她是在故意卖惨,以博取用户的同情和信任。当然,如果她真的遭遇了这么多诈骗,那也只能说明她在风险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。

钱小鱼的“防骗雷达”:不贪婪才是王道

钱小鱼则因早期在火币负责官方Telegram客服运营,反而更早接触到骗子套路。“识破骗局的本能就是,看见钱不要太激动”,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,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。在Web3的世界里,诱惑无处不在,每个人都想一夜暴富,而这种贪婪的心态,恰恰是骗子们最喜欢利用的弱点。钱小鱼的经验或许可以帮助一些人避免被骗,但更重要的是,要时刻保持警惕,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。

Web3短剧:熊市破局的灵丹妙药还是饮鸩止渴?

短剧的“流量密码”:真实、亲和力与病毒式传播

本次Space直播的核心议题——Web3短剧,在我看来,充满了投机主义的味道。钱小鱼认为短剧自带流量、容易出圈,更能为KOL增加真实感与亲和力。“有脸的KOL,才是真正有温度的IP。视频化是连接粉丝、构建信任的最好方式。”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问题是,短剧真的能带来“真实感”吗?在剧本的包装下,KOL展现的真的是真实的自己吗? 我对此表示怀疑。短剧更像是KOL精心打造的“人设”,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和流量。至于“病毒式传播”,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,能否实现,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。

Amber的文化IP野心:短剧是Web3叙事的最佳载体?

Amber则将短剧提升到了“文化IP”的高度,认为“Crypto行业自带神话叙事属性,而短剧是传递这些叙事最轻巧也最具冲击力的形式”。这种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。Crypto行业的确充满着各种故事和传说,但这些故事大多是关于暴富和跑路的,与“神话叙事”相去甚远。短剧或许可以用来讲述这些故事,但能否形成真正的“文化IP”, 还要看其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深度和价值。

Kiki的“人设定制”:短剧是KOL的放大镜?

Kiki作为Twinkle平台的负责人,则更加直接地将短剧定义为KOL的“放大镜”,认为可以通过剧本与KOL真实气质匹配,“不是让你演别人,而是演一个放大了的你”。例如:分析型KOL可饰演反诈警官,毒舌型可演项目方卧底,AI专家可塑造成未来研究家,用户互动也可参与剧情走向决策。这种“人设定制”听起来很吸引人,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商业算计。Kiki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利用短剧来打造KOL的个人品牌,从而为Twinkle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收益。

短剧的乌托邦:Web3娱乐的基础设施革命?

Amber的IP流动论:拥抱变化,打造个人品牌

Amber展望Web3内容趋势时提出:“IP是流动的,平台是可替换的,但个人品牌价值必须持续建设。”她强调KOL要保持差异化优势的同时,也要学会抱团协作。“正如传统娱乐圈的大咖频繁联动,Web3短剧也需要生态共建,才能形成持续出圈的内容效应。” 这种说法充满了“互联网思维”的味道,但却忽略了Web3的本质。Web3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和用户自主,而不是像传统互联网那样,由少数平台和KOL垄断流量。Amber的“IP流动论”和“生态共建”听起来很美好,但实际上却是在试图构建一个中心化的Web3娱乐帝国。

钱小鱼的“破圈”构想:短剧是Web3的温柔入口?

钱小鱼则更看重短剧在“圈外破圈”上的作用:“很多人不想让身边人知道自己炒币,但短剧是更温和、更娱乐化的呈现方式。”她表示,这类内容可作为教育工具、情绪释放口和文化载体,赋予Web3从业者更多身份角色与表达自由。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。短剧的确可以作为Web3的“温柔入口”,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这个行业。但是,短剧的娱乐化属性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Web3产生误解,认为它只是一个充满投机和炒作的“赌场”。如何平衡短剧的娱乐性和教育性,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
Twinkle的“娱乐宇宙”蓝图:一场关于共创的豪赌

系列短剧:暗讽、反转与黑客:揭露Web3的阴暗面?

Twinkle平台规划的系列短剧,以“碧海暗礁与黑琥珀”开篇,未来将探索讽刺B圈乱象、黑客割韭菜、反转反诈等题材。这听起来颇具“批判现实主义”的味道,但实际上,我很怀疑他们是否有勇气真正触及Web3的阴暗面。毕竟,Twinkle平台本身也是Web3生态的一部分,如果他们真的揭露了行业的黑暗,很可能会引火烧身。所以,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些短剧只是披着“批判”外衣的商业宣传,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、制造话题。

Web3综艺:真人秀、脱口秀与任务挑战:谁来买单?

Twinkle还计划推出Web3综艺,如脱口秀、AMA真人秀、电商任务挑战等互动形式。这听起来很热闹,但问题是,谁会为这些综艺买单?Web3的用户真的喜欢看这些东西吗? 我对此表示怀疑。Web3的用户更加注重隐私和自主,他们更喜欢自己掌控信息,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娱乐内容。所以,Twinkle的Web3综艺很可能会面临用户参与度低、缺乏盈利模式的困境。

用户共创:分润、激励与叙事: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?

Twinkle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用户共创宇宙,设立角色共创室、剧情分润、NFT二创激励机制,让每位KOL成为叙事体系中的“英雄”。这听起来非常理想化,甚至有些乌托邦的味道。Twinkle想把用户变成创作者,让他们参与到短剧的创作和传播中来。但是,用户真的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事情吗? 我对此表示怀疑。大部分用户只是想简单地娱乐一下,他们并不想承担创作的责任。所以,Twinkle的用户共创宇宙很可能会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,最终无法落地。

发表评论

Digital Wealth StrategiesCopyright Digital Wealth Strategies. 2024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川ICP备20245784-5号 Power ByDigital Wealth Strategies